那些穿越歲月的記憶,已經(jīng)無法挽留,趁著它們的背影還未曾遙不可及,用真實(shí)樸素的文字,為舊時光“立傳”。
水窖
我的家鄉(xiāng)在渭北一片鹽堿地上,溝壑遍布,縱橫交錯。曾經(jīng),這里十年九旱,靠天吃飯。在我遺留的記憶里,每逢下雨,大人們都是先打掃院子,把雞畜糞便,麥稈棍棒收拾利索。拿出家里的各種容器,放在屋檐下,滴滴答答地接水,也有人拿出家里人的臟衣服,就著屋檐上的雨水,酣暢淋漓地搓洗著。院子里的雨水就著地勢,七扭八歪地向水窖匯聚。那個時候,誰家擁有幾口水窖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羨慕和熱議的話題。后來,在黨的富民政策引導(dǎo)下,家鄉(xiāng)裝上了自來水,祖祖輩輩的人畜飲水問題得到了解決,緊接著“抽黃”水利工程又把水渠引到了田間地頭……
水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人們搬走吊水時“吱吱呀呀”的轱轆,放上水泥澆筑的蓋子,封存起來。前些日子刷到發(fā)小的抖音,因?yàn)橐蘅樂课?,他家的水窖將被填埋,徹底無跡可尋。
管老師飯
記得小時候,對于家里有學(xué)生的莊戶人家來講,給老師管飯是極其隆重的事情。那時學(xué)校沒有食堂,莊戶人家的生活也比較清苦,但要管老師飯了,總是竭盡所能,置辦最可口的飯菜。
給老師管飯不用刻意排序安排,早已約定俗成,一家一家輪流著。主婦們估摸輪到自己家管飯了,就趕緊打聽老師愛吃啥飯,飯量大小、口味輕重,愛吃熱菜還是涼菜,喜歡飯做得硬些還是軟和些,蔥、姜、蒜有無忌口……一切都得心中有數(shù),掐著指頭確定好時間,便著手準(zhǔn)備。這頓飯,饃也白了,油花花也多了。
到了放學(xué)時間,學(xué)生提著老師的空熱水壺,興高采烈地一路小跑。
“先生放學(xué)了,飯好了,進(jìn)屋進(jìn)屋……”
“粗茶淡飯的,甭放筷子,吃好吃飽!”
老師彬彬有禮,家長真摯熱情,孩子們簡單快樂,那種濃郁的尊師重教的鄉(xiāng)風(fēng)和淳樸的民風(fēng),至今回想起來仍很溫馨。
馬燈
中秋假期帶著孩子們回老家,看見勤快的老父親又在后院整理他的“地盤”。
“媽媽,這是什么?”
小女兒提著一個玻璃罩還算完好的馬燈走了過來。看到馬燈,那熒熒燈火下的往事又一次浮現(xiàn)在我眼前。
記得那時一到天黑,第一件事,就是放好馬燈。“燈隨人走”是每個家庭的常態(tài)。一般人家基本只有一到兩盞馬燈,這間屋子亮了,那間屋子便黑了。做飯時,馬燈放在灶墻上方;吃飯時,馬燈又被放到了八仙桌上;喂豬時,馬燈又隨著主人來到豬圈,豬見到亮光靠近便會嗷嗷待哺;就寢時,馬燈又來到臥室,伺候著一家老小的起居,在主人“呼”的一聲吹滅之后,方才完成一天的使命。
如今,家家戶戶早已用上了節(jié)能燈、落地?zé)簟⑴_燈,馬燈承載著一段歲月,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那微弱的光亮,卻溫暖了那段塵封的記憶。
()
|
陜公網(wǎng)安備 610581020001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