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色彩斑斕、奪人眼球的售賣鉆戒、鮮花的海報撲面而來,才突然意識到一年的“七月七”即將到來?粗@些以“情人節(jié)”之名煽動消費的海報,我又想起了老家的“七月七”。
在老家,并不流行“七夕節(jié)”“情人節(jié)”這種說法,而我們普遍把這種節(jié)日俗稱為“七月七”,背后也有著它獨特的過法和寓意。村里人把“七月七”也是當節(jié)日來慶祝。每年“七月七”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做石子饃。做饃饃用的石子是外爺在村頭的小河里一顆一顆撿回來的,要找那種圓滑沒棱角的小石子。在大鏊底部鋪上一層石子,將搟好的小圓餅坯放在石子上邊,然后在餅子上再均勻地鋪上一層石子,借助石子的導熱性慢慢烘干。做出來的石子饃外表印滿了小石子的形狀,看著凹凸有致,吃起來也是香酥可口。每逢“七月七”,村里人總會打趣道:“做好的石子饃是為了現(xiàn)在吃嗎?”“不是的,是為了‘七月七’當天晚上擺在供桌上的。擺供桌是祭拜哪路神仙呢?是送子娘娘。”
在“七月七”當晚,在村頭巷尾總有那么七八個地方會有塑好的送子娘娘。大隊部門口、澇池十字路口、還有村里的小廟里一般年年都固定會有。心靈手巧的大娘、嬸嬸們,提前十幾天就著手準備做送子娘娘了。到了當天晚上,早早地支好供桌,這時候提前烙好的石子饃就作為重要的貢品擺在桌子最前邊,兩邊各擺上農家人最常見的西瓜、葡萄、蘋果等時令水果。當然,這些肯定是精挑細選之后最大最好的?!和真人一般比例用石膏做成的送子娘娘隆重出場。她烏黑的頭發(fā)扎成了兩條辮子,臉龐白里透紅、面帶笑容,穿著從附近的幾家人里面選出來的最好看最時髦的衣服。下邊的小孩子不禁發(fā)出感嘆道:“啊,真是個漂亮的神仙”,惹得一圈大人哈哈大笑。而圍觀的人們最看重的是她的手臂里塞上的四五個用潔白的棉花做的憨態(tài)可掬的小人。這些小人只有巴掌大小,或趴在手臂或附上肩頭,又或蜷在手掌。附近誰家里沒生小孩的,公婆一般比小兩口心急抱孫子,背著兒子兒媳可能就來拜送子娘娘了。聽說,當天晚上拜這個送子娘娘特別靈驗。
小孩子尾隨著大人村頭巷尾地轉著看著鬧著,雖說是大晚上,可竟然有白日所沒有的歡樂。大人們一邊看,一邊評論著,誰家門口的可真逼真啊,那誰家門口化的妝太假了,誰剛才還拜了拜……很多人拿出自家放了四五天都舍不得吃的珍貴水果、點心,就為了這一天呈上供桌,讓神靈看到自己虔誠的心。就算塑的像失真,可這并不妨礙大家虔誠地跪拜。就算不為了求子,也要拜一拜,祈求個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又到了一年的“七月七”,可村子里一片冷清。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孩子們上學也轉到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村里就留下來一些年齡大點的人。平日晚上都各自在家看看電視打發(fā)時光。前幾年偶然聽說村東頭還有一家塑像了,心里一片歡喜,又因自己沒去看而懊惱不已。唉,這些鄉(xiāng)俗舊約也在時代的車輪碾壓之下銷聲匿跡了,再也看不到了。
()
|
陜公網(wǎng)安備 610581020001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