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原名“嬌耳”,又名“子孫餑餑”,韓城人又叫“煮角子”。相傳是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用于祛寒防病。在三國時期,已天下通食,流傳至今是年夜飯里必不可少的民俗傳統(tǒng),寓意更歲交子,團圓福祿。
農(nóng)村出生的我從小就愛吃餃子,不太富裕的家庭能吃上一回餃子,都感覺像是過年,渾身都有勁。學生時代更是對餃子情有獨鐘,每周末回家媽媽必定為我改善伙食,那就是媽媽包的大肉餃子,它充斥著我的味蕾,更是讓我垂涎三尺,食欲倍增。畢業(yè)工作后住在單位,離家有一段的路程,由于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回家的次數(shù)也就變少了,偶爾和同事下個館子吃頓餃子,但是總覺得差了點什么,少了媽媽的味道。
有天晚上媳婦告訴我,媽媽發(fā)微信說她明天包餃子,問我們有沒有時間回去,我說明天看情況吧。到了第二天因為設備檢修,忙完已到飯點,突然想起媽媽的餃子急忙給媳婦打電話一同往家趕。當我們匆匆趕回家中,只見父親一人在院中擇菜,我忙問媽去哪里了?他說:“買肉去了,以為你們不回來了,所以我和你媽準備吃點面,沒做餃子,知道你們要回來,你媽趕緊去買肉了。”“哎呀,這不是浪費我們時間嗎,我以為餃子早都做好了”,我邊抱怨邊示意媳婦幫忙洗菜。正說著媽媽回來了,看見我們欣喜萬分,二話不說在案板上剁起肉餡來。二十來分鐘后一碗熱氣騰騰的大肉餃子就端了上來。“你們下午還要上班,你們先吃,我和你爸等會再吃。”媽媽說著端來一碗蘸汁放在我面前。我和媳婦就狼吞虎咽吃了起來,那種味道簡直就是人間美味,至今回味無窮。吃完餃子因為時間關(guān)系,我們放下碗筷拔腿就走,媽媽端起一碗餃子緊追到門外“來來把這個帶上,下班回去吃,開車慢點”。
下午媳婦把帶回來的餃子在電餅鐺上煎熱后,蘸上蒜汁,吃起來干脆爽口,讓人瞬間感到一股溫暖和幸福的滋味,吃著餃子仿佛媽媽的關(guān)懷就在身邊一樣。
晚上我躺在床上突然想起今天只顧自己吃餃子,媽媽好像沒有吃?難道她發(fā)微信僅僅是為了給我做頓餃子嗎?頓時頭腦中回想起這些年母親為了我們吃了太多苦和累,身體也垮了,但她的關(guān)懷卻時時刻刻都在我身邊圍繞,而我卻很少能陪伴在她身邊,未能給她帶來一絲安慰,F(xiàn)已而立之年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更能體會到母親為了我們所付出的一切,此時此刻慚愧和懊悔自己沒給母親一絲回報,而父母的味道就如同這餃子一樣為我們包著關(guān)懷,包著惦記。我的眼淚已縈繞眼圈,腦海中時刻鞭策著自己不負芳華,一路前行,且行且珍惜!
()
|
陜公網(wǎng)安備 61058102000140號